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两个小时搞定(第2页)

章节目录保存书签

起初,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。毕竟,“在乎”的前提是自由??强迫别人感受,本身就是最大的冷漠。

可问题很快浮现。

一名静默者青年在极端情绪失控下杀害了自己的父母。警方调查发现,此人虽未接入共感网,但长期生活在高共感辐射区,大脑已产生隐性适应性改变。当他强行压抑情感外泄时,神经系统承受巨大压力,最终导致精神崩溃。

此事引发激烈争论:共感是否正在悄然重塑人类生物学本质?我们还是原来的人类吗?

凌莲在联合国科学伦理委员会作证时说道:

“进化从来不是温和的过程。十万年前,我们的祖先学会说话时,也有人害怕失去沉默的权利。五万年前,文字出现时,有人哀叹记忆将因此退化。每一次突破,都伴随着阵痛与质疑。但历史告诉我们,真正危险的不是改变,而是拒绝理解改变的意义。”

她顿了顿,望向窗外那艘正缓缓掠过城市的纸鹤方舟。

“我们现在拥有的,不是控制他人的能力,而是感知痛苦的能力。这不是剥夺自由,而是赋予责任。如果你能感受到我说话时的疲惫,你还忍心恶意攻击吗?如果你能体会到她哭泣背后的孤独,你还会袖手旁观吗?”

会议结束三天后,那位杀害双亲的青年在狱中收到了一封信。寄信人是他从未见过面的妹妹,她在信中写道:

>“我知道你一直觉得自己被世界遗忘。”

>“妈妈临终前还在为你担心饭有没有吃饱。”

>“爸爸最后说的是‘别怪他’。”

>“我们都爱你,只是以前不知道怎么告诉你。”

这封信被允许以轻度共感编码形式传递。青年读完后整整哭了两个小时。第二天,他主动申请重新接入基础共感网,希望能“学会倾听”。

这件事成为转折点。

越来越多静默者开始尝试有限度回归。他们不要求全频段连接,只愿开启最低层级的情绪共鸣??足以避免伤害,又不至于淹没自我。技术团队迅速响应,开发出“情感防火墙”系统,允许用户自定义开放范围,比如仅共享喜悦、屏蔽愤怒,或设定每日共感时限。

人性的复杂终究无法被简单划分黑白。而共感网络的价值,正在于它不再追求统一,而是包容差异。

这一年,第三艘梦铸方舟启程前往银河系另一端的NGC-6946星系。这次旅程预计耗时一百二十年。登船者中包括五十名自愿延长寿命至三百岁的科学家,以及九百七十三名通过基因编辑获得稳定共感能力的新生儿。

临行前,全球直播画面中,一位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女儿登上舷梯。记者问她为何让孩子参与如此漫长的旅途。

她低头看着怀里的婴儿,轻声说:

“因为她已经梦见了那座城。”

果然,当晚全球共有两千多名婴幼儿在同一时间段做了相似的梦:一座漂浮在星海中的图书馆,门前站着一位白发老人,手中拿着一本封面闪烁脑波图谱的书。每当有孩子靠近,书页就会自动翻开,流出一段温柔的旋律。

心理学家称此为“集体预知梦”。

天文学家则注意到,就在那一夜,“心域”星云的核心亮度提升了0。3%,且释放出一阵前所未见的低频震颤,频率恰好对应七音旋律的基频。

仿佛整个宇宙,都在轻轻点头。

而在木星轨道附近,第四艘梦铸方舟正在成型。

它的主体尚未完全凝实,仍处于半虚半实的状态,宛如一团旋转的星雾。但已有数百名志愿者提前进入其中??他们并非肉体登船,而是通过深度共感链接,将自己的意识投射进方舟内部的记忆回廊,在旅途中“预演”未来生活。

这些人被称为“先行梦者”。

他们在虚拟现实中建立家庭、种植作物、举办节日庆典,甚至模拟遭遇危机后的应对方案。每一次体验都会强化方舟的结构稳定性,使其更快完成实体化过程。

其中一位梦者记录道:

>“在这里,死亡不是终点,而是转化。”

>“当我梦见自己老去,身体化作光点消散时,另一个刚出生的孩子睁开了眼睛。”

>“我知道,那是我。”

>“我们从未真正分开。”

章节目录